劍橋——風華如夢幻
校舍儼然,綠草如茵,詩人徐志摩筆下的「康橋」,美得令人如癡如醉。
本文摘自大衛旅行社董事長 信建吾 先生 撰文在1999年11月「中央綜合月刊」海天遊蹤系列
英國散文家、詩人及批評家,李•罕特(Leigh Hunt)於1850年說過:「當我初訪劍橋,大地覆蓋著一層薄雪,渠道與水溝有深黑如墨的水流,無法窺見大地的原貌,路旁葉片盡落之柳樹,就像巨大之柱狀針墊,上面插滿了縫衣針似地。然而,小鎮獲得了補償……。」 另外一位小說家對劍橋的描繪則大不相同,丹牛•狄福(Daniel Defoe)在1725年云:「商店成排成列地猶如街道,當地人稱之為廉價攤……,幾乎看不到什麼行業缺席,金店、玩具店、黃銅器具店、車床工店、女帽製造店……。」 小說家們的筆觸描繪,在不同的季節與時空背景下,自然有所差異,至於劍橋小鎮獲得了什麼補償?後文自有闡述。 在英國首都倫敦北方五十七英里的劍橋(CAMBRIDGE),人口約有十萬,擁有大英帝國第二老的大學,大學校園在何處?並無明顯的界線,反倒是劍橋名下的三十五個獨立自主的學院,疆域井然。 劍橋大學沒有藩籬,全城皆校園 劍橋之地理位置自古即很重要,它因康河(River Cam)而得名,並且這附近數英里的範圍,也只有劍橋一地最適合搭橋過河。難怪詩人徐志摩將之翻成康橋,但「劍橋」一詞已約定成俗,更合理之翻譯可能反而令人不知所云。大學城內之考古學及人類學博物館中,有證據顯示,至少早自石器時代已有人類居住於斯,西元一世紀,羅馬人征服英國後不久,賽爾特人移民至康河北岸,羅馬人驅逐他們之後,移民至此,四世紀,羅馬人在地勢高聳處,建蓋了有城牆環繞之市鎮。 西元1068年,位於今日法國諾曼地公爵威廉(威廉征服者),渡海西征不列顛群島,在康河之北羅馬人要塞舊址,建造了木柵城堡。雖然今日已看不見古堡,但這塊小山丘就叫古堡山丘(Castle Hill)。為蓋城堡,在原址清除了27棟房子,史載當時古堡四周仍有370戶人家居住。二百年後,英王愛德華一世重建古堡為石材建築,後代續有增添改變,但至終於1842年拆毀。 九百年前之劍橋小鎮,隱然形成一貿易中心;當年之康河仍可通航直達北海,在陸路交通非常困難之年代,劍橋自然形成了一個繁華之地。不論如何,一些劍橋的遺跡已足顯示羅馬人時代之光輝,如聖拉底崗小修道院已變成耶穌學院,聖約翰醫院變成聖約翰學院及圓形教堂。 1209年,一批牛津大學的師生,被憤怒的牛津鎮民驅逐出城,逃至劍橋,漸漸形成另一個學術研究(當時主要為神學)的中心。1284年,伊利主教在此設立劍橋的第一間學院——彼得會所(Peterhouse)。英國詩人葛雷(Thomas Gray)在十九歲時曾如此描寫此一劍橋最早最老的學院:「您終於步入劍橋……不多久,在您右邊,您見到兩邊像長老會議事堂的房舍,中間後方有一小教堂,您一定要懷抱悲憫之心來發現它,那就是彼得會所。」 儘管1209年由牛津移往劍橋之師生,有些人也遭到劍橋鎮民之謀殺,然而仍不停地有學生前來,以至人數多到足以設立大學,且在1226年派任校長。 1231年,鎮民因為國王亨利三世之非難而沮喪不已,國王規定鎮民不可向學者師生收取過高之租金,市民與學者間的關係趨於緊繃;當1317年國王敕令鎮長與警官就任時,須宣誓保護並維持大學之特權,1381年農民暴動,大學規章權狀被奪,且當眾焚燒於市集廣場,大學管理階層被迫簽字表明放棄所有特權;國王理察二世極度不悅,因而奪走市鎮之權力,特將規定「度量衡」及食物飲料定價之權交予大學,直至19世紀。目前各個學院擁有鎮上大部份之土地,而且得了臭名——嚴苛的地主。 彼得學院建校之後,其他學院陸續設立,大學於焉組成,大學城也日益繁榮。雖然看不見大學校園之圍牆,但是大學之演講大廳,三十個科學實驗室,六十一間圖書館,十間博物館及辦公室等,散布在大學城的各個角落。 國王皇后學院,古意盎然 一天之內不可能看完劍橋,因此徒步遊覽計劃對只有兩個小時預算的遊客很有幫助。巴士多在「銀街」(Silver Street)與康河之交口下車。 朝北走入皇后學院,需經過十八世紀中葉依幾何學原理,木造的「數學橋」,此一組合起來錯綜複雜的木橋,橫跨過靜靜流水之康河,位於皇后學院後方,大學內眾人皆知皆信,此橋原本不用螺絲與栓釘搭建,1902年重建時才加上鋼釘銜接其骨幹。皇后學院另一名勝,乃木造之院長宿舍,全屋古意盎然。 經由劍橋主街——國王遊行大道(King's Parade)進入國王學院,立刻被其大教堂勾魂攝魄般地「鎮」在當場,長方形建築高聳入雲,再加上二十六根雕工花俏的塔尖,似乎要將小民的心靈帶到上帝座前。堂內為十六世紀都鐸王朝的石匠所造,天花板上扇形穹窿極其美麗,式樣繁複,每片扇頁重達一噸,大膽空前之作,令人屏息。每年聖誕節,唱詩班在此頌歌耶誕,都會經由英國廣播公司(B.B.C.)轉播至全世界。 教堂外綠草如茵,校方聲稱:「我們修剪這些草坪的用心程度,直如美女修指甲。」他們把康河兩岸的草坪區叫大後方(the Backs),的確是一個寂靜安謐的大後院。 三一學院,人才輩出 北行經過評議大廈(Senate House)及季斯學院(Caius, Pronounced "Keys"),看到猶如古堡大門之巍峨門樓,這就是三一學院(Trinity College)。它是劍橋最大的學院,人才輩出,至今已出過28位諾貝爾獎得主了。門樓上之雕像為亨利八世,右手上持的應是權杖,卻被調包成椅腳,學生的此一惡作劇已達百年,然而皇室都不以為忤。學院中間的四合院名為「大庭院」,美麗、典雅、細緻、整潔。 繼續向北來到聖約翰學院(St. John's),它有四座較小的四合院,其中的兩座由一個橫跨康河,與威尼斯著名的「嘆息橋」同名的橋所銜接,此橋建於1831年,河東為舊校區,河西為19世紀學院增建新址,拱弧型之橋上同樣有建築物包覆;威尼斯之橋,乃犯人經此被帶入國家監獄,從此遙遙無期重見天日,而聖約翰學院之橋除外觀不同,長度較短外,又有什麼好嘆息的呢?原來大學生畢業之前有校規重重限制,夜晚遲歸必定受罰,除了橋上有人把守外,橋面建築之落地玻璃窗上也裝了鐵條,防止遲歸學生攀爬潛入,足令他們氣結不已。 右轉經過獨特的圓柱傘頂教堂(Round Church),它可追溯至1130年,為了紀念在耶路撒冷聖墓的教堂,其圓錐曲線的屋頂乃19世紀加蓋的,此堂乃英國國內最老的日耳曼式內部圓型本堂聚會場所,同類型的建築在英國非常罕有。經雪梨街步入衛斯理學院,立時感受清幽的氣息,與牆外的聖約翰大街之喧嘩,大相逕庭,來這唸書之大學生,畢業後多出任衛理公會之牧師,他們確實需要較靜謐之環境修道。 劍橋名人輩出,如牛頓、達爾文、克倫威爾、哈佛、密爾頓等暫且不提。1773年威廉•彼特以14歲幼齡入學劍橋,21歲當選傑出校友,24歲擔任英國首相,更為劍橋增添傳奇美名。
|